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.3322.org)(xys.xlogit.com)◇◇

  成名综合症

  张远山

  拙文《大师现形记》假定:那些混迹于文学界、学术界的庸才的作品质量恒
定不变,仅仅因为读者在其默默无闻时用平面镜看他,在其小有名气时用放大镜
看他,在其声誉日隆时用显微镜看他,其短处就由隐而显、由显而极地暴露出来。

  然而作品质量恒定不变仅仅是便于叙述的假定,事实上庸才们的作品质量不
可能恒定不变,也不可能上扬或平走,而是持续下滑。这是何故?曰:成名是庸
才的致命拐点。成名综合症是庸才的终极杀手。

  在默默无闻阶段,庸才尽管做不到“板凳须坐十年冷”,但当时尚有定力,
也曾投机取巧地杂览书报。庸才尽管做不到“文章不写一句空”,但为了赢得编
辑垂青,获得发表、出版机会,他毕竟在全力以赴地写作:选择自己最为熟悉、
最有感悟、最有天分的领域,精心构思,慎重选题,勤查资料,反复推敲,一个
月,两个月,乃至半年,才精耕细作、千锤百炼地完成一篇作品。他像一个尚未
赢得意中人芳心的求爱者,羽毛不修剪整齐,决不出门见人。于是他发挥才智极
限,使尽浑身解数,终于如愿以偿地成名了。然而正因竭尽全力,成名作就是其
毕生的巅峰。当其登临自身绝顶之时,一条无尽的下坡路已在他脚下展开。

  一旦成了小有名气的“名家”,发表、出版作品已不再困难,然而写作却难
以为继。他固然也想再接再厉,更上层楼,然而其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在成名前
业已耗尽。成名使他轻狂浮躁,自我膨胀。他不再勤奋阅读,不再深入观察,除
了质量远不如前的自我重复和自我抄袭,他开始被命题约稿牵着鼻子走。从他惊
喜地发现命题约稿纷至沓来的那一刻起,他再也没有新鲜感悟,再也没有妙手偶
得,再也没给读者带来任何惊喜。因为这些命题约稿涉及诸多他素无研究的陌生
领域,而他对能够增广名利的每一个发表和出版机会都舍不得放弃,轰动事件必
发议论,市井琐闻也要发言。他自恃艺高人胆大,霸王硬上弓,不再精心构思,
不再慎重选题,不再勤查资料,不再反复推敲。原本需要一个月完成的作品,现
在他三五天就匆匆出笼。于是明明灵感枯竭,江郎才尽,他却自以为文思泉涌,
倚马可待。他就像骗得美人归的登徒子,赢得芳心后就不加检点,粗头乱服也敢
招摇过市。因为作品质量持续下滑,丝毫不影响他成为媒体追捧、读者拥戴的宠
儿。交口赞誉和频繁亮相,使他自我感觉越来越好,俨然以“大师”自居。

  一旦自居“大师”,他就无须穷于应付命题约稿了,而是疲于奔命到处应酬。
他的日程排得满满的,充当嘉宾,公开露面,接受采访,发表演讲,出国游历,
实在忙不过来,哪有时间写作?编辑再也不敢向他命题索稿,只敢恭请随便赐稿。
既然有权“随便”,他更不必精心构思,更不必慎重选题,更不必勤查资料,更
不必反复推敲,百忙之中挤出半天时间,他急火攻心地胡涂乱抹,急不择言地一
挥而就,以证明其才如海,无有尽时。这些粗制滥造的急就章,如果不署其大名,
原本会被编辑扔进字纸篓,现在却置于头版头条,还被广泛转载,受到肉麻吹捧。
他尽情享受着世俗成功带来的世俗幸福,定力尽失,脾气见长,任何公正的批评
都令他恼羞成怒。于是庸才一露嘴脸,读者一哄而散。喜剧落幕了。

  对浪得虚名的庸才,读者的态度永远是:因误会而爱戴,因了解而唾弃。

(XYS20051221)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.3322.org)(xys.xlogit.com)◇◇